常德市
登录/注册
教师 学生 课件 资讯
热线:400-608-0573
 文章内容
“我可能,没有机会进入到你的朋友圈了”


在周围人眼中,叶晓凯的工作、同事、师生关系,全部处理得游刃有余。

 

但在他自己的口中,我听到的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老师形象——

 

高考失利、不爱学习,在应试教育上算的上是一个“loser”。

 

 

“我不喜欢让我的学生们眼里只有考试。我也不喜欢总是给他们打鸡血、灌鸡汤。让他们成绩有所进步是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单纯地指望鸡血就可以。”

 

“我总跟学生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高考loser,我都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老师,一个还算是能跟很多老师去分享教学经验的老师,你只要保持坚持终身学习,你依然可以有非常辉煌的人生。”

 

在叶晓凯看来,这群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臭小子们,最先学会的,应该是“学习的心理”,而不是学习。

 

01

 

你想象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不少家长看来,“好老师形象”的标配是大眼镜、保温杯,然后再配上衬衫、T恤之类的低调穿着,当然女英语老师的形象稍微靓丽一点。

 

他们挂在口头上的通常是教案有没有写完,这次的月考哪个学生进步比较大。当然还有不变的,就是办公桌上摞成山的试卷和作业本。

 

但是叶晓凯的形象显然和以上不同。虽然眼镜没少,T恤也在,但是一旦找身校服套上,你在他的外表、心态、言辞之间可能完全找不到“老师”的影子。

 

问起为什么要立一个与其他老师不同的“人设”时,叶晓凯给出的回答并非我所预想的“和学生们搞好关系”、“我本来就是这样”等等。

 

而是——

 

“在成为老师之前,我们首先是平等的主体。”

 

“我不太喜欢以高学生们一等的老师的身份去教他们一些道理,或者管理他们,灌鸡汤、打鸡血。我觉得你以一个成年人的态度、想法和思维去衡量那些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们本身就不对。”

 

“举个例子。这一次疫情,学生们都被迫停课在家学习,然后好多老师、家长或者其他人就爱说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自律,自律才能不被其他学生落下’。”

 

“我每次听到这种言论都特别想问他们,你们自律吗?你作为一个大人都不能保证绝对自律,凭什么要求孩子们能成为完美的人?”

 

“我们本身就是学生。在认清这一点后,才能说我们作为学生的知识灌输者、传授者的‘老师’身份,才能说我们是学生的榜样。我希望能够通过我自己的行为,比如坚持自律、分享读书心得、打卡等等去带动学生,而不是以一个上位者的语气命令他们应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

 

 

而事实上叶晓凯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他除了会教自己的学生英语语法、句型之外,还喜欢和同学们分享最近读的书,或者是新学到的心理学知识等等,相比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叶晓凯更喜欢以自己的经验向他们安利“怎么做才有效”。

 

而所有的这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们和他更亲近——没有高高在上,像朋友一样分享生活。

 

教学和“推心置腹的交流”,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02

 

换一种方式“当老师”

 

在说完自己不太喜欢以命令的态度推动学生们学习之后,叶晓凯也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愿意换一种方式“当老师”。

 

“有一年3月份还是4月份的时候,一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和他的一个特别好的朋友的友谊出现了问题,勉强算是裂痕吧。” 

 

“当他开始上课,或者是自习学习的时候,他的朋友就老是要去打扰他,总想着找他一起去做点别的事情,他就觉得特别的痛苦。”

 

“我们作为老师,肯定是欣慰于我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换一个身份,我是一个成年人,我会觉得这件事儿特小,大不了绝交好了嘛,如果一个已经上了高中的孩子连‘好朋友要学习’这件事儿都拎不清,那么他本身也不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我可能会觉得这事儿根本就不需要拿出来说。”

 

“但是换一个角度呢?他就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生活的全部就是这么点事儿,他也没有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判断力。你就不能把你的思维强加给他,而是要站在他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叶晓凯说后来他和这个学生谈了很久,如何和老师表达诉求、如何才能和朋友说学习的时候不要打扰他等等,反正最后得到的结果还算满意。

 

但是这件事让他想了很多,“学生的年纪太小了,老师的共情能力一定要够,不然你只是一个教学工具而已,甚至连好的教学工具都不算。你如何保证这些学习之外的事儿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那之后叶晓凯开始着重看一些心理学的书,也会给自己的学生说,有什么生活上的烦恼可以找他,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有些人对我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说我作为辅导班的老师,一个星期只见学生一面,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事儿?”

 

“可我是老师啊。我一直坚信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教学一样重要。老师的身份和家长还不一样,家长有的时候做不到以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朋友的角度去替学生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学生自己本身水平又有限,所以这件事儿最好是交给老师。”

 

“哪怕我只是一个辅导班的老师。”

 

03

要教会学生寻找希

 

再到后来,叶晓凯发现“重视学生们的心理”这件事儿,不应该局限于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过程本身也有。

 

“我带高三学生的时候,和其他老师一样,在每一年高考的颁奖典礼之后去收集一些学生的分数,或者是考上什么大学,然后编辑发朋友圈。我觉得这是我对我的学生们获得好成绩而感到欣慰的表现。”

 

“但是我当时带的一个高一的学生给我发微信说,老师我可能没有机会进入到你的朋友圈里,意思就是说他的成绩是不可能进入到能够上那些学校或者能考到那样的分。这件事儿对我触动很大。”

 

“他作为一个学生,被别人衡量的标准一直是学习成绩够不够好,能不能考上211、985。但其实,人家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在哪个老师的手里都能考上好学校,所以成绩这个数字,不应该是一个老师所关注的关键点,或者是发朋友圈的重点。”

 

 

“要是这个学生本来300分,通过你的教学考了500分,即使是个二本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成功的。于是,从那之后我更愿意发我的学生们取得了什么进步。”

 

“有的时候其他人会问我学生上什么学校,我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就是我最看中的并不只是这个结果,我更愿意去说我的学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他以前是什么样,后来是什么样。”

 

“寻找希望”是每个人应该做的,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坚持寻找,一定能在最后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哪怕不是别人眼里传统意义上的“辉煌”。

 

04

 

在采访的最后做总结时,叶晓凯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又再次强调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成为老师这些年,我见过、听过、关注过很多离家出走的、崩溃的、嚎啕大哭的学生,很多很多。你说学习它重要吗?很重要,但是不要把它的重要性描述得过于突出。”

 

“对于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么小的年纪,他可能很难去承受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生活难题等等,有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或许不是多大个事 ,但在他们当下这个年纪、所拥有的人生经验来说,就变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他不是成年人,站在他的视角他所遇到的问题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不会考虑忍一时云淡风轻、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等等道理,在他们那,就是一口气。”

 

 

老师、家长作为他们生活中的成年人、引路者,就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这口“气”。

 

最近叶晓凯还是觉得自己看的心理学的书不够多,甚至萌生了正经去学一学相关知识的念头。即使不能像心理医生一样帮助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多。

 

当然,叶晓凯也希望自己“马上中年还是要学习”的态度,能够给自己的学生带个好头,让他们明白:

 

学习是值得践行并坚持终生的!

 
长按上图二维码添加本地客服微信


©2022| 关于我们| 课件下载| 联系方式
赣ICP备17010457号-1